新万博

媒体报道

北新集成房屋——节能减排新动力(上)

来源:中国建设报·中国住房发布时间:2010-11-11

鲜有企业能获得这样的殊荣:从成立伊始,便被赋予了住宅建筑革新的希望与重任;迎来国家领导人参观,并直接为企业发展指明方向;其房屋建造技术甚至被联合国有关组织在全球范围内进行推广……

也鲜有企业能够履行这样的责任:东南亚海啸、苏丹人道援助、汶川大地震、青海玉树地震,从国际到国内,从海岸到山区,一次次圆满完成了国家交付的使命,获得国家奖章,企业有关负责人甚至还成为了中国建材行业唯一的“全国抗震救灾模范”……

在“革新”使命的指引下,在国企职责的感召下,在国家倡导低碳、节能减排的政策背景下,bet体育万博 旗下骨干企业——北新建材(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北新集团”)再次成为了重大历史号召的积极响应者与坚定的执行者。

近日,《中国建设报·中国住房》记者专访了北新集团房屋事业的开拓者、全资子公司北新集成房屋有限公司总经理刘贵平,听他讲述其新型集成房屋如何构成了节能减排的新动力。

新型房屋的绿色变革

哥本哈根会议之后,低碳理念在我国各行各业迅速普及,在“2020 年单位GDP 碳排放下降40%-45%” 的庄重承诺下,占全社会总能耗30%以上的建筑节能任重道远。但是,一个真正节能环保、品质性能出众、成本可控且符合住宅产业化发展方向的住宅,究竟是什么模样,业内范本难寻。此时,进行了多年研发与实践,已经具备了国际先进技术水平的北新集成房屋提供了一个可贵的样本。

刘贵平向记者介绍,北新集团自建厂初期就开始研究制造新型房屋,目前已形成了轻钢墙体受力体系、轻钢板柱体系、轻钢框剪体系三大建筑体系,正是这三大体系赋予了北新集成房屋节能环保的重大内涵。

“考察住宅建筑的节能环保性能,必须立足于全生命周期的角度。”刘贵平娓娓道来。在前期建材的选用上,集成房屋的建筑部品全部采用节能环保材料。而在生产安装过程中,这种从工厂流水线上走下来的住宅,现场只需经过“搭积木”般的简单拼装,施工清洁,噪声、粉尘、建筑垃圾大幅减少。据了解,一栋200平方米的独立住宅,主体结构只需7天便可完工,两个半月即可完成精装修。住户的使用过程是产生能耗的重要环节,集成房屋由于具备良好的性能,抗风抗震,防腐防霉防虫,确保了建筑的使用寿命;先进的围护外保温方式更使房屋具备了绝佳的保温隔热性能,确保房屋满足65%-85%的节能要求,大幅减少了采暖空调的能耗。由于制作、运输、安装、维护方便,在大幅降低人工和机械费用的同时,还极大地缩短了建造周期和资金占用时间。最后,一旦建筑面临拆除,90%的建筑材料和部件还可以进行回收再利用,实现可持续发展。

此外,该房屋体系配套的中央空调系统、地板采暖系统、中水回用系统、太阳能系统、雨水收集系统等也实现了减少使用者能源耗费的目标,更使居住舒适度大大提高。

“新型集成房屋实现了住宅生产方式与使用方式的巨大变革”,从住宅全生命周期的每一个环节,从生产、安装到产品使用再到回收利用,北新集成房屋为行业带来了一场节能降耗的绿色变革。

绿色火种全球散播

北新集成房屋有限公司肩负北新集团房屋事业的历史使命,自成立一开始,便将目标定位于“成为中国最具规模的、具有国际一流水准的环保节能集成房屋运营商”。通过持续的技术进步和业务改进,并整合上下游资源,短短两年间,北新集成房屋的绿色火种已散播到城乡内外,甚至大洋彼岸。

为满足市场的不同需求,高中低产品线得到开发与完善,学校、医院、老年公寓、度假村、青年公寓、农村住宅等多层次的产品体系开始形成,并在北美、东欧、中东、南亚、南美、南太平洋及非洲国家和地区大放异彩。

采访过程中,刘贵平的一句话令记者印象深刻。他说:“建筑业能耗哪怕降一个百分点,都对整体节能减排贡献巨大。但是,要实现总体节能目标,不能单靠一些样板工程,也不能光盯着城市,而忽视了广大的农村地区。节能减排应该覆盖全社会。”

正是在这种全局视野下,加之响应国家新农村建设的号召,北新集成房屋开始深入农村腹地。“我们在北京、黑龙江、山东、浙江、江苏、甘肃、宁夏、四川、广西等地建设了大量样板工程,使当地居民看得见摸得着,甚至邀请他们试住,通过一个采暖季的亲身居住,来体验和感知新型集成房屋的种种好处。”优美的外观、良好的建筑质量、舒适的室内环境,都与周边房屋形成了强烈的对比,给当地住宅建设带来了不小的冲击,为农村新社区的建设提供了新的样本。按照计划,到2012年,北新集成房屋将在全国建设100个农村示范新社区。从北疆到南国,由富庶的东部沿海到贫瘠的西北高原,集成房屋把节能降耗绿色变革的火种带到了广袤的农村。

无论是在全国大小城市还是在乡村,无论是在中国还是在海外,“我们在实践中明显感受到从政府主管部门到普通民众对节能环保住宅的日益重视。节能减排将是不可阻挡的趋势,也将产生一个潜在的巨大市场,北新的节能环保房屋将成为我们撬动市场的新动力。”刘贵平如是说。

详见2010年11月3日《中国建设报》特刊八版